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季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样式雷建筑烫样是故宫拿出的三件国宝文物之一。 烫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这种模型一般用纸张、秫秸、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纸张一般选用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东昌纸。木头一般选用红松及白松。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在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功能犹如现在的建筑设计院,主要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在设计...
岁末年初,对于考古人来说,是一年田野考古结束后的汇报季,也是全国各个区域重要考古发现的盘点季,有一种春华秋实的喜悦。改革开放40年来,考古人几乎每年都是在这样的收获中走过来的。 这40年来,中国的考古学有了长足进步。田野考古的深入开展和田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积累,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明的上古史,几乎是由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完成的 上世纪90...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排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别看瓦当小,可它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记录历史和艺术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瓦当上的图案、纹饰和文字,让我们在今天可以有效了解古人的生活,还有许多史书中记录或不曾记录的建筑,也是通过各地出土的瓦当,才...
“宝镜奁开素月空。晚妆慵结绣芙蓉。殢人娇语更憁憁。倦浴金莲轻衫步,捧笙玉笋半当胸。枕痕又露一丝红。”宋末元初词人陈允平的这阙《浣溪沙》,描述了古时闺阁女人特有的生活情态。词中所提到的“奁”,是我国古代妇女用于存放梳妆用品的重要日用器具,也有盛放香料、胭脂等物的脂粉奁,以及取镜照容的镜奁。对奁的使用历史悠久,最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开来,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由此还引申出一些与奁相关的事物。如...
图1 图2 宜兴紫砂兴起于明代中期,在此后的500年时间里,一直备受文人的青睐。作为陶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紫砂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又与“诗、书、画、印”巧妙结合,使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的“陈鼎和陶器厂”款紫砂方壶。 这件紫砂方壶(图1),通高11.1厘米,外口沿宽7.9厘米,方口,附圆钮方盖,子母口扣合。溜肩,鼓腹,腹部一面刻山林村舍图,另一面...
《欧阳文忠公集》 叶昌炽所著《语石》 叶昌炽书札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般人可能只把它作为一句励志名言,但晚清学者叶昌炽,却用他坎坷的人生、辉煌的学术成就、丰硕的金石研究成果,为这句话作了恰如其分的注释。 命运多舛 叶昌炽的命运不能不让人感叹。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葛百户巷一户普通人家。贫寒的家境...
11月3日,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共展出明清35位书画家的超过50件“摹古”作品,重在强调山水画中“摹古”的价值与意义,突显在传统绘画中临习古人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绘画皆重“古意”,不仅仅是对绘画技法的深研与继承,更是同古意、同憧憬、同理想的对话与交流。在谙熟传统之后通过主观性...
记者从河北省临西县委宣传部获悉,该县文保人员近日在一农户家中发现一方金代陶制墓志铭,铭文显示烧制于“金代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距今已有830多年历史。专家表示,墓志铭的发现对于研究金代时期砖陶烧造工艺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 该墓志铭为竖碑式,长70厘米、宽37厘米、厚9.5厘米,陶砖材质,表面光滑细腻,叩之有声。墓志铭上方用篆体刻有“金故郭公墓铭”六个大字,铭文字体为楷书,共计720...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产业如何与现代生活共融?如何成为扶贫生力军?成为了民族非遗研究的新探索。日前,民族非遗研究院成立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举行。 “民族非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民族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民族非遗研究院院长刘东昌在会...
“这件作品是我父亲2006年做的。这一年很有意义,仙居无骨花灯上了邮票,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成功申报了‘国遗’。他生前的最大心愿就是把作品保存好,把手艺传承好。我今天把它捐赠出来,也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它,完成父亲的遗愿。”“国遗”传承人李湘满的女儿李晓影说。 浙江省仙居县的针刺无骨花灯在当地被誉为“唐灯”。工艺源于唐代,不用一根骨架,只用纸张粘贴接合,花纹图案也全由绣花针一孔孔地刺出。李...
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获悉,在近日结束的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2018年度发掘项目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金代的木构水井、窑址和神庙排水系统等遗迹,为进一步探明神庙的形制、结构等细节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原名宝马城)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的高敞台地上,距离长白山天池约50公里。该遗址曾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队领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赵俊杰介绍,...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近日对外公布: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发现了东魏冠军将军、豫州长史孟鸿墓,对研究晋阳地区东魏和北齐的政治文化、社会习俗有重要意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主任赵杰介绍说,2017年7月4日至9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校区内发现的孟鸿墓进行了发掘。之后,又进行了资料整理与研究。 据了解,孟鸿墓葬具为一棺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首届国际学生中华诗词大赛上,巴基斯坦留学生马斯克以饱含深情的诗词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获得评委青睐。 马斯克擅长写汉字,经常写文章发给巴基斯坦的亲戚朋友,介绍中国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和书法等传统文化。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
未来的非遗馆,又添26件珍贵藏品 从张小泉剪刀到永康锡雕“婚嫁五件套”,这一轮捐赠品很生活 万工轿 昨天下午的杭州,虽然天空阴沉沉的,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里,一场红火热闹的仪式,驱散了冬日的寒意: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这里举行了浙江省非遗藏品捐赠仪式。 王文瑛、冯文土、陈盖洪、吴初伟、张爱廷等2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捐赠出26件(套)代表作品,门类涵盖了浙江省内...
沈正国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公元761年,当流寓成都的杜甫听到蜀地的丝竹之声时,甚为惊讶地写下此诗。这说明早在唐代,天府之国的急管繁弦之音就已绕梁不绝。 如今,盛唐景象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与前蜀高祖王建一同沉睡在永陵墓中的“二十四伎乐”石雕,还留下唐代宫廷燕乐的缩影,让我们能够依稀一窥得那盛世歌舞的场面。“二十四伎乐”毕竟是石雕,要怎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